2025年3月23日,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和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“师兄师姐科研经验分享会”圆满落幕。分享会由韩林桅老师和陈欣琪同学主持。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三位在科研或工作道路上卓有成绩的优秀毕业生:清华大学博士生冯运双、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岗教师陈慧敏、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杜金鹏。从科研探索、时间规划、心态调整到职业发展几个方面,为在校研究生们分享了在科研道路上的宝贵经验。
报告1:科研探索--从硕士到博士的成长之路
冯运双博士以“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探索经历”为主题,详细分享了她从硕士到博士的科研历程。她强调,硕士阶段更注重“答题”,而博士阶段则需要“自己出题”,这一思想上的转变对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。冯博士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(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),介绍了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研究视野。她特别提到,在博士阶段,确定选题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,并建议同学们多与导师沟通,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团队合作。
报告2:时间规划与心态调整--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转变
陈慧敏老师聚焦“如何做好时间规划与心态调整”,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的建议。她指出,研究生阶段需要从“知识接受者”转变为“问题提出者”,并分享了不同类型导师(如放养型、控制型、跨界型等)的应对策略。陈老师还提醒同学们要提前思考职业规划,根据目标合理安排时间。在心态方面,她鼓励大家通过运动、交流等方式化解压力,并主动寻求帮助,避免陷入“玻璃心”状态。
报告3:从研究生到青年学者--实验安全与基金申请经验
杜金鹏博士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了实验安全、论文写作、基金申请等方面的经验。他通过反应釜爆炸和冷凝管漏水的真实案例,提醒同学们务必重视实验安全。在论文写作上,杜博士强调文章撰写要符合期刊要求,并注意摘要与结论的写作规范。此外,他还详细介绍了基金申请的技巧,建议青年学者在选题时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,同时提前规划职业发展路径。
互动交流环节:答疑解惑
在交流环节,同学们踊跃提问,内容涵盖导师沟通、文献阅读、跨专业研究、职业规划等热点问题。三位分享者结合自身经验,耐心解答,现场气氛热烈。冯运双博士建议同学们“多读多写”以提升写作能力;陈慧敏老师鼓励跨专业同学主动联系导师,争取机会;杜金鹏博士则提醒大家,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需保持耐心和信心。
本次分享会不仅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科研经验,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。活动最后,杜金鹏博士以“Serendipity”(意外发现珍宝的运气)一词寄语在场同学,祝愿大家在科研道路上收获惊喜与成长。
中国科学院大学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,助力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发展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,为研究生们的学术之路保驾护航。